配资可信股票配资门户-杠杆投资平台有哪些公司-【东方资本】,配资杠杆是什么,手机如何进行股票开户交易,十倍杠杆最多把本金亏掉吗

    
1 2 3 4 5

淺談幼兒園幼小銜接中的加減策略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強調“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本論文主要從四大方面闡述了幼小銜接中的加減策略,了解幼小銜接的關鍵點,幫助教師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開展。
    幼小銜接的工作是教師與家長一直關注的一個話題,它直接影響到兒童入學后的適應和今后的健康成長。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人生一大轉折,孩子從幼兒園做小朋友,變為上小學做小學生,角色變了,要求變了,家長、老師的期望值也變了,孩子就會有諸多的不適應。
    那么如何讓幼兒愉快地進入小學,自信獨立地面對小學生活呢?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又如何在幼小銜接把工作做做得更好?經過幾年的大班教學總結的經驗,在這里我淺談一下在幼小銜接中的加減策略。
    一、增加幼兒對小學的向往,減少他們的恐懼感。
    快要畢業的大班幼兒,大多向往小學的學習生活,愿意做一名小學生。但也有一些幼兒,由于有的教師對小學生活作過不恰當的描繪,甚至有時用小學老師來恫嚇孩子,使得他們對上小學產生懼怕心理。怎樣才能激發幼兒上小學的愿望呢?我們可從這幾方面著手。
   (一)增加孩子的求知欲望。
    教師要積極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啟發孩子多動腦筋。如,給孩子講科學家小時候愛科學的故事,幫助做些有趣的小實驗,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當孩子渴望學習時,不失時機地教育引導,你快上小學了,上了小學就可以學到很多的科學知識,長大以后也能成為科學家。
   (二)增加孩子對小學學習生活的興趣。
    1、給孩子回憶自己剛上小學時的愉快心情,講有趣的小學生活,使孩子知道小學和幼兒園一樣,有老師、有同學。
    2、帶孩子去小學參觀,看漂亮的校舍、美麗的校園,同時觀看小學生一些生動活潑的活動情景。
   (三)多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
    1、自理能力:穿脫衣服、自理大小便、整理書包、文具等.
    2、勞動能力,掃地、擦桌、澆花等;學習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3、自控能力,養成自制、自律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還要告訴孩子幼兒園與小學的區別,使孩子有充分的信心迎接小學生活的來臨。
    二、增加實效上的銜接,減少形式上的銜接。
    對于幼小銜接工作,許多幼兒園與小學都采用了外部環境及學習方式改變的這一形式,如桌椅擺放形式的變換,課時數量、課節時間、午睡時間、游戲時間的增減等上下功夫,而這些改變的真正目的(如培養兒童的適應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等)往往被忽略。而對于幼兒而言,必要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責任感和獨立交往能力的培養為他們進入小學生活和以后的成長有著非凡的意義。
   (一)要加強幼兒的社會性適應
    我們需要努力創設條件,在各項活動中有機滲透,使幼兒能夠自然地理解、接受。如:運動中加強孩子的交往能力,班級集體中加強責任意識,具有一定的集體榮譽感等。每一環節的有意識引導,使我班孩子在只有這些能力的同時,真的有了一份長大的感覺。
   (二)要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為此可以開展相應的活動,如組織本班幼兒開展“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的比賽,組織幼兒觀看有關錄象,這些活動都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還在常規上還需要有要求。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里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盡量在活動后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盡少使用在小、中班時對幼兒常用物質獎勵法,注重激勵幼兒發自內心的對事物的專注和興趣,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他們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三)增強幼兒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習的能力的發展
    學習的能力對于剛進入小學的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班級中可以開展閱讀活動,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閱讀和老師指導下的閱讀活動兩種。這兩種活動,使幼兒既有自由選擇閱讀內容的機會,又能得到老師的引導,在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中,閱讀方法、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進學習能力的發展。我們班里有這樣的情形,識字的小朋友喜歡讀書,讀書又能學到更多的字。他們的學習能力就要比一般幼兒要強一些。
    三、增加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的業務聯系,減少分歧。
    幼兒園與小學在教育目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綱要》指出“要與小學做好銜接工作,為幼兒一生發展打好基礎”。所以,增加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的業務聯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增加幼小教研,搭建平臺。
    小學、幼兒園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教育機構,工作中極少往來,老師間的教學缺乏最基本的溝通、了解。因此,幼小雙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臺。
    1、互相學習課改新理念。
    近來,幼兒園、小學老師都在學習、培訓《綱要》及新課標,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老師可借此機會共同學習,互相探討、交流對新課程觀的看法、問題。
    2、課堂教學互聽互評。
    從教學實踐層面深入了解小學或幼兒園的教育方法,以便雙方在幼小銜接工作中能采取更為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幼小教師在教育方式上的銜接
    1、幼兒大班教師教育方法的改進
    (1)培養幼兒獨立自主的能力。孩子年齡小,教師諸方面關懷備至,久而久之,會使幼兒形成習慣。如外出散步,逐個幫助幼兒整理背包、衣著,不厭其煩地叮嚀、囑咐,幼兒依賴性極強。對大班幼兒,我們可制訂一套行為規則,大膽放手讓幼兒去執行,要求幼兒自覺遵守,自我監督,學習自主、自律。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輪流當值日生等。
    (2)開展趣味競賽活動,讓幼兒體驗勝負,培養上進心。幼兒重視參與活動的過程,對勝負名次意識淡薄,我們可根據幼兒喜歡游戲的心理特點,開展趣味競賽活動,如障礙賽、歌表演比賽等,讓幼兒感受經過努力取得勝利的喜悅,學會挑戰困難,并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克服驕傲與自卑情緒。
    (3)恰當調整學習方式。教師選取適用的學習內容,相對延長集中與安靜活動時間,強化任務意識,并對幼兒的作品、作業結果進行評價。鼓勵伙伴間合作學習,互相評價。
    2、小學教師教育方法的改進
    (1)注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學生剛入學,面對學校、老師、同學等新環境、新面孔,總會有些不適應。教師應主動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盡量幫助解決,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其次,為學生營造同伴間合作、交流的氛圍,提供互相幫助的機會,增進同學間團結友愛的情感。
    (2)調整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個體持續發展。
    考分只是作為評價方式之一,而不是劃一的衡量標準。我們應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客觀地描述學生的進步與不足,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為主,重視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續發展。
   (3)采用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課上的模仿和記憶,尤其是數學,可參照幼兒園的學習方式,通過生活活動、動手操作活動、游戲活動等進行;經常開展班會活動,給幼兒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機會,提高學習自主性。
    四、增加家園聯系,共同做好銜接工作。
    幼小銜接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事情,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都對其產生影響。其中家長的作用尤其重要。由于學前兒童數量逐年減少,多數幼兒園已從超負荷運轉到主動去爭取生源,家長也從注重園所數量和服務水平轉而注重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并經常把幼兒園是否教小學所需的知識作為衡量其質量高低的標準,這也是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小雙方都應重視做好家長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訪、如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和向家長開放幼兒園和學校的活動等方式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和正確的銜接措施,幫助家長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對兒童進行銜接教育,保證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
    隨著幼小銜接工作的深入與細化必然有一些新的誤區與困惑逐漸派生出來,這就需要我們一線的教師多探索,多研究,從實踐中尋找答案,逐漸解決幼小銜接中出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振宇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華東師范出版社2004年7月
    [2]《關于幼小銜接問題的研討》《幼兒教育》
    [3]《關于幼小銜接的幾點思考》《早期教育》
    [4]《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