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可信股票配资门户-杠杆投资平台有哪些公司-【东方资本】,配资杠杆是什么,手机如何进行股票开户交易,十倍杠杆最多把本金亏掉吗

    
1 2 3 4 5

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投放研究(一)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數學學習活動是幼兒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發展數學能力,養成良好數學心理品質的過程。 目前,幼兒園數學活動按集體活動——分組操作——游戲三個環節組織實施,以小組活動形式投放較多的幼兒數學操作材料,活動后的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因此,目前的數學活動在幼兒數學操作材料投放上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當幼兒分散到各小組活動后教師不可能同時觀察、指導到每位幼兒的活動過程,對活動效果不能準確地掌握,評估會出現相當程度的偏差,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選擇就不能按每個幼兒最近發展區適切地進行。同時,數學活動形式單一,操作活動僅是鞏固新授知識而不是通過操作活動來探究體驗、感知數學知識。另外,教師重幼兒知識掌握輕能力的培養,重結果輕過程。因此,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必須系統有序地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在體驗性、探究性、選擇性的操作活動中與材料發生交互作用,學會學習。并運用數教育評價手段全面、清楚、客觀地了解每位幼兒的活動情況及思維過程,給予幼兒適度的幫助,開發幼兒的潛能。 因此,通過研究,我們提出了適合幼兒年齡特征、能力特點的幼兒數學操作材料選擇與投放的原則、內容、方法、序列,以及數教育評價標準。以提高不同年齡、不同層次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其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二、研究方法: 采用教育實驗法
   (一) 實驗對象: 本園大、中、小三個年齡班中,各抽取一個班級,并在平行班中進行實驗對照。經過實驗前測,發現對照班與實驗班幼兒認知水平與思維能力無顯著差異。
   (二) 實驗時間: 1997年12月——1999年8月
   (三) 實驗階段: 準備階段:1997、12~1998、2 實施階段:1998、3~1999、6 總結階段:1999、7~1999、8
     三、研究實施:
    (一) 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投放 幼兒數學操作材料是活動中幼兒操作、擺弄的實物性、圖片性、符號性的材料,它是幫助幼兒系統地建構數學知識及誘發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工具,是促使外部物質動作逐步進化到內部概念化動作的物質支柱。幼兒在適當的正規途徑與非正規途徑中,通過不斷地擺弄操作,逐漸掌握數概念,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 我們幼兒園開展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投放的研究,主要從選擇與投放的目標、原則、內容、方法、形式和手段等幾方面進行。
    1、幼兒數學操作材料選擇與投放的目標: 以《幼兒園工作規程》為依據,結合本課題的特點,提出了幼兒數學操作材料選擇與投放的目標為: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主動獲取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發展數學能力,養成良好數學心理品質,培養幼兒數學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幼兒數學操作材料選擇與投放的原則:
   (1) 趣味性原則: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的探索活動常常發端于對探索對象的興趣上,這種興趣越濃,幼兒探索活動就越持久。
    A、幼兒數學操作材料外觀的趣味性:讓幼兒一看就喜歡,樂于主動探索。
    B、幼兒數學操作材料內容的趣味性:可出現一定的情節內容,如“登山棋”。
    C、幼兒數學操作材料使用方式的趣味性:能讓幼兒做做玩玩、娛樂探索。
   (2)適切性原則: 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難易適合幼兒認知和思維特點。在選擇操作材料時,我們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依據上次活動的評價結果,投放的內容含有一定的知識難點、智力難度,并符合且稍高于幼兒生活經驗、認知水平,能激起幼兒舊有知識和新的認識任務之間的矛盾,激發幼兒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3)可操作性原則: 作為操作客體的材料,其性質及特點如何,直接關系著操作的效果。因此,我們在選擇操作材料時,不僅選擇適合于幼兒觀察,更選擇有利于幼兒多種感官的感知,利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發現其中蘊涵的科學知識及簡單原理的操作材料,促進思維發展。另外,保證幼兒每次的操作活動時間,讓幼兒感知、發現、概括、推理,來達到教學目的。
   (4)有序性原則: 我們以小步遞進的形式選擇與投放由易到難的幼兒數學操作材料。 A、 小組與小組之間幼兒操作材料的有序性。
    B、因人而異,為不同能力的幼兒學習同一內容而提供不同難易程度的材料。幼兒因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明顯存在著差異,因此我們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難易不同的操作材料。如“圖形接龍”游戲,我們提供了三組圖形、顏色、數字標記,要求幼兒
   (a)按圖形相同接龍;
   (b)按圖形、顏色相同接龍;
   (c)按圖形、顏色、算式題答案相同接龍。這三種材料一組比一組難,就適宜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來操作。
     C、緊扣教育目標,提供多層次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提供既要緊扣教育目標,又要豐富多彩、形式各異。例如在認識“梯形”的活動中,活動的目的是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依據這一目標,我們提供了幾種材料:
   (a)小棍(用來拼搭梯形,幫助幼兒體驗梯形的外部特征,體驗變梯形的多種途徑);
   (b)各種幾何圖形(讓幼兒通過剪一剪,折一折感受各種幾何圖形如何變梯形);
   (c)各種幾何圖形組成的房子、樹等形象,讓幼兒給其中的梯形畫輪廓(幫助幼兒感知梯形的多種變化)。雖然這幾種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及作用也不完全一樣,但都是緊緊扣住活動目標。這樣既可以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鞏固幼兒的習得。
    3、幼兒數學操作材料選擇與投放的內容。
   (1) 體驗性材料:讓幼兒在體驗中感知數學知識,促幼兒思維能力的提高。
   (2) 選擇性材料:根據幼兒能力和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進行操作。
   (3) 探究性材料:讓幼兒在探究中主動建構數概念。
    4、幼兒數學操作材料選擇與投放的方法。
   (1) 有序性和隨機性相結合:根據幼兒的能力水平,對不同難易程度的操作材料作有序地安排,并且在活動中根據幼兒掌握情況,對材料作適時的安排。
   (2) 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相結合:在活動中,提供幼兒必須操作的材料和可自由選擇的操作材料。
   (3) 單一性和綜合性相結合:在活動中,既提供體現一種性質和促進某種思維發展的材料,又提供體現多種性質和促進多種思維發展的材料。 5、 幼兒數學操作材料選擇與投放的形式和手段。 在每次幼兒數學操作活動中,我們選擇與投放復習性、新授性、預習性的操作材料。根據小中大各年齡段幼兒對數概念掌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投入實物性和圖片性的操作材料。為小班幼兒多投放具體形象、色彩鮮艷的實物操作材料,為中班幼兒既投放實物操作材料又投放圖片性的操作材料,而對大班幼兒則多投放圖片性、符號性的操作材料。
    6、引導幼兒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去操作。 材料選擇投放后,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幼兒去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材料去操作。為了便于幼兒了解每種操作材料的難易,我們用空間方位、場地安排的暗示性和操作材料、用具投放的標記性來表示。如投放操作材料的籃子顏色、操作材料上標上一顆星、二顆星、三顆星,或不同的區域顯示,鼓勵幼兒在單位時間內操作材料的份數越多越好,并提高單位時間內操作質量,提高有效性。規定每個幼兒每天新授內容和上次活動所授內容是每個幼兒必做的,而根據評價結果投放的上二次學習內容是做了二次還不會做的幼兒必做的,教師在墻上貼上這些幼兒的學號(大班)或自己的標記(中、小班),這些幼兒一看便明白我還要不要做。而難度系數最大的操作材料是為能力強的幼兒提供的。當其它操作材料都操作以后就可以操作最難的材料,這樣就為能力強的幼兒在單位時間內創設更多的學習機會,使之能吃飽,教師也少給他們一些指導。反之能力弱的幼兒也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材料,相對做的材料的數量比能力強的幼兒少,使之能吃得了,教師則多給他們一些指導。
   (二)運用數教育評價的手段促操作活動質量的提高。 數教育目標的實施是一個連續的螺旋式上升和有序層次發展的過程。通過對幼兒數學活動的評價,對保證數教育的質量至關重要。我們將評價的指導思想從“追求幼兒學會數理知識”轉到“重視幼兒數學思維發展”,使評價由注重總結性評價轉向注重形成性評價。同時注意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全面發展與全體發展相結合。當幼兒分散到各小組活動后,教師不可能同時觀察指導到每個幼兒的活動過程,掌握幼兒的活動效果,因此在組織活動前要考慮以什么方式讓幼兒把自己的活動結果、思維方式保留下來,這就需要相應的評價方法來檢測幼兒的學習情況,為下一次活動的選材,多種難易程度不同操作材料的投放量,了解每個幼兒掌握情況等獲得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1、對幼兒數學認知水平的評價:
   (1) 師測:即幼兒在自己操作材料的后面寫上學號(大班)或標記(中小班),便于教師課后檢測。我們設計了《幼兒操作情況登記表》和《教師匯總表》,上面清晰地反映出每一次操作材料投放的名稱、小樣、幼兒操作情況、難度系數測定。
   (2) 互測:即幼兒間的相互檢測。操作活動時幼兒可兩兩或多人在一起,你出題我做,我出題你做,一方面讓幼兒做小老師,檢測別人是否正確,另一方面也使幼兒鞏固驗證所學知識。
   (3) 自測:即幼兒將操作結果與教師提供的正確答案相比較來評價自己的活動情況。
    2、對幼兒思維能力的評價:
   (1)思維過程:
    A、觀察幼兒解決問題的方法:分組操作時,注意觀察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通過什么途徑,采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鼓勵幼兒大膽探索,獨立思考。
    B、多觀察當天新授內容:由于操作材料中經常采用新舊內容相結合的形式,對于新授內容幼兒往往會有陌生感,因此要特別關注幼兒在操作新授內容時的情況,給予有效的幫助與指導。
   (2)對幼兒分析、綜合、比較、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評價。
    3、對幼兒學習興趣的培養與學習習慣習得的評價。
    四、研究分析: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對90名被實驗者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的敏捷性、求異性能力;學習的遷移能力 ;質疑、解疑能力等作了多次測查,其結果統計見下表。 實驗班與對照班幼兒分組操作中的表

 動手操作能力思維的敏捷性、求異性學習遷移能力質疑解疑能力
實驗班幼兒77.5%81.7%78.9% 69.3%
 對照班幼兒23.7%22.5%19.2%20.5%
由表可見,實驗班幼兒在分組操作中動手操作能力明顯增強,在操作中能看圖示解決新問題,學會學習,會提出各種有價值的問題,如排序中的先排雞還是先排蛋等。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相應提高,在操作中幼兒思維敏捷,一次活動最多的幼兒要操作5~7種操作材料,并且能用幾種操作方法解決同一問題。這說明,通過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使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提高了思維能力,學會了學習,非智力因素也同時得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