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小學是孩子人生的重要轉折期,也是學生一生正規教育的起點。而目前一年級新生進入小學往往會出現心理緊張、注意力集中、對學習缺乏興趣等現象,對小學新生活的不適應、缺乏學習的興趣,是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等多方面的斷層問題,怎樣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幫助幼兒形成入學前良好的心理品質、良好的生活學習態度與習慣呢?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才能使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的教育、教學活動。
一、開展多彩的活動,激發準學生的入學興趣。
1、孩子向往上小學并且產生“我想學”的心理狀態時,才能學的好,因此應給孩子了解小學的機會,以使孩子從了解小學到喜歡小學。如學校可為準一年級學生提供入小學參觀的機會,認識學校的足球場、生物園、多媒體教室、語音教室、微機教室、圖書館、美術室、器樂室以及學校的周邊環境,以熟悉小學的學習環境;還可以請準一年級學生直接參與到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組織的活動中去,在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的過程中,了解小學學習活動,從內心深處產生上小學的愿望。
2、利用大帶小——接隊活動,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如:小學生可到幼兒園接隊的班級開展英語口語授課、課間操培訓、坐立走培訓等活動,小學生們當起小老師,和準一年級學生在說笑、游戲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另外還可以組織鼓號隊、花束隊表演、課間舞表演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小學生活的豐富多彩,進一步產生對入小學學習的興趣。
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剛剛入學的兒童,天真浪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課堂上,有時要玩一會兒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上課不專心聽講,老師批評,家長責備,學生上課時像是被捆住了手腳,束縛了思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上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從小產生厭學情緒。長此以往,形成大面積的后進層面,日積月累,延誤孩子的一生。如果我們上一年級課的老師,能夠讓孩子們一上學就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起他們的強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對孩子們來說,將受益匪淺。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呢?
1、故事開頭,創設情景,營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六七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里。腦袋里想象著小動物們的活動。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因此教師每次上新課,都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自編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樂,從講故事開頭,創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啟發性的提問,導入新課。孩子們在聽、想、說的過程中增長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2、多媒體展示,激發學生獲取信息和學習新知識的情感需求。
在現代社會里,信息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多媒體計算機為小學生勾畫出一個多姿多彩的視聽學習環境,是實現學生獲取知識信息最優化的通道。例如,在學習“10的認識”新授課上,教師簡單地操作鍵盤,屏幕上出現了數字娃娃“0”,接著跳出“1”“2”“3”“4”“5”“6”“7”“8”“9”,同時出現畫外音。“9”說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來打抱不平,說:“如果 我與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師問:“小朋友,你們相信嗎?”屏幕一閃,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們緊緊吸引住了。教師就自然地把學生引入了新課:“10的認識。”一系列的多媒體展示,就會逐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3、動手操作, 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識,培養思維品質。
我國思維科學的開拓者錢學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維也是從形象思維開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上課時,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動用多種感官,通過積極思維,獲取知識。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4、游戲活動,促進學生鞏固知識,發展能力。
游戲活動具有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在課堂教學的后半段,適當運用游戲和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心理特點,能有效地防止課堂教學后期容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游戲教學為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了最佳環境。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鍛煉他們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讓孩子們在游戲和活動創設的環境中,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可滲透思想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優良的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協調發展起來。
三、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有興趣的學習。
1、理解學生,關心學生,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理解是建立師生情感的紐帶和橋梁。理解學生,就是要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來感染學生,給他們一張笑臉、一顆誠心、一分真情。當學生取得好的成績,獲得成功時,要給他們祝賀和鼓勵;當學生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時,要給他們安慰和支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與他們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師的一片真誠和苦心,在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潛能,逐漸消除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增強自我調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斷完善自我。
2、讓學生感受“成功”與“愉快”,讓每一位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的產生和保持有賴于成功。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取得成功后會帶來無比快樂和自豪的感覺,產生成就感,繼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驅使他們向著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邁進,形成穩定的持續的興趣。所以我們應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和創設競爭和成功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按問題的坡度都能夠“跳一跳,夠得著”,進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幼小銜接工作是做好學生入學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幼兒園、小學、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只有我們從激發幼兒的興趣出發,扎實的開展好銜接工作,一批批的準小學生才能輕松自如的度過這一重要的轉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