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兒1歲內已完成了各種疫苗的基礎免疫,1歲后根據疫苗性質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還需進行疫苗的加強接種,以鞏固疫苗的效果。
在此之前,小兒應當對百白破混合疫苗、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進行依次加強接種。如果小兒錯過這次時機沒能進行加強接種的話,應當到指定的地點進行補種。
在小兒4歲時應當進行脊髓灰質炎混合疫苗、麻疹疫苗的加強接種。5歲時要對乙型肝炎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多糖再加強接種一次。6歲時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進行第2次的加強接種。卡介苗的加強接種是在小兒7歲時進行。另外,7歲時還要接種白破二聯疫苗的加強接種。
預防接種是預防相應傳染病的有效措施,必須按照計劃免疫程序,按時進行接種,否則在小兒體內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以抵御傳染病的發生。
體質差兒童接種前應先體檢
4月25日是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及時接種疫苗,人人享有健康”。每年的四五月份正是春暖花開之際,隨著氣溫回升,各種細菌、病毒在這個季節大量繁殖,導致麻疹、水痘等各類傳染性疾病進入高發期,而及時接種疫苗是預防這些疾病的最佳方法。
■接種程序別隨意更改
生活中經常有家長認為,所有的疫苗接種差不多,偶爾少一針或接種日期擅自變動一下也沒什么,但是事實并非如此。
醫生指出,免疫程序是從實際出發,根據疫苗免疫原性、疫苗本身的特性、產生理想的抗體水平所需要的針次與間隔,以及疫苗血清學和流行病學效果、免疫持久性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而制定的,因此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程序,按程序接種才能使身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力。
若遇到特殊情況應向醫生說明,由醫生給予安排,這樣孩子才能得到良好的接種效果。
■接種前不妨先做檢查
接種后,極個別兒童會出現高熱(>38.5℃)或持續發熱數日,或出現其他異常反應,無菌性膿腫、過敏反應等,這時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以防延誤病情。
另外,如果兒童在接種疫苗時正處于某種疾病的發病前期,或存在某種潛在的疾病,在接種后碰巧發病,被稱為“偶合癥”,與疫苗本身無關,很容易與接種的不良反應混淆。
為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兒童家長應該在接種前了解接種疫苗的品種、作用、禁忌以及提供兒童的健康狀況等,這對于避免不良反應極為重要。
此外,由于近期天氣原因,兒童患感冒的幾率較大,所以,一些平時體弱多病的孩子,在接種疫苗前,不妨做個檢查,如果身體狀況不佳,最好不要注射疫苗。
■接種后需留觀30分鐘
接種疫苗后應讓兒童多休息,多飲開水,并注意注射局部的清潔,以防感染。接種疫苗后,不要著急走,應在預防接種門診留觀30分鐘。
對絕大多數人,接種疫苗是安全的。不過部分兒童因個體差異會在接種部位發生紅腫、疼痛、硬結等,或出現發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等癥狀,這些都是預防接種后的一般反應,病情輕微,多在1~2天內自行恢復,必要時就醫。
接種疫苗有禁忌
1、接種部位有皮炎、牛皮癬、嚴重濕疹者不宜接種,須痊愈后接種;
2、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癲癇、腦發育不全、腦膜炎后遺癥者;
3、重度營養不良、嚴重佝僂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
4、體溫超過37.5℃,有腋下淋巴結腫大者;
5、患有嚴重心、肝、腎疾病和活動性結核病者;
6、使用免疫球蛋白者,1個月內避免接種活疫苗;
7、每天排便次數超過4次者,不宜服用脊灰疫苗;
8、感冒、輕度低熱等一般疾病視情況可暫緩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