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可信股票配资门户-杠杆投资平台有哪些公司-【东方资本】,配资杠杆是什么,手机如何进行股票开户交易,十倍杠杆最多把本金亏掉吗

    
1 2 3 4 5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環境創設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是幼兒園教育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我國著名教育 家陳鶴琴 先生認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皮亞杰認知理論也認為:“幼兒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發展起來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求,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
    今天的幼兒教育已經走向開放的教育。時間、空間、教材、結構的開放、完整幼兒的培養、整合教育的出現、游戲化、生活化的課程模式等等,都提倡為幼兒提供開放、豐富而且多樣的環境,允許幼兒自由選擇、自主學習,于是區域活動便在幼兒園廣泛地開展起來,并獲得幼兒教師及孩子們的喜愛。
    我園從95年開始就進行了區域活動的初步嘗試,隨著區域活動的逐步開展,我們認識到: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相比,教師的主導作用變得隱性,目標隱含在環境和材料之中。幼兒的主體性變得明顯,通過與環境和材料的互動、感知來積累知識技能和生活經驗。顯然,環境在區域活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而,探索如何根據本園的實際情況在區域活動中創設適宜幼兒發展的、具有開放性的環境,體現園本特色,使其發揮環境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功用,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每一個孩子提供活動的條件和表現自己的機會,對幼兒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
    隨著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區域活動已成為當前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活動形式,它使幼兒教育過程真正建立在幼兒全體性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從而實現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根本性變革,推進幼兒全面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環境及材料作為區域活動的基礎,是幼兒構建知識的依托,良好的環境還容易建立起和諧、自由、輕松的教育氛圍,有利于推動幼兒教育朝著多樣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2、實踐意義
    區域活動是一種幼兒的主體活動,它具有自由、自選,獨立而主動的特點。環境是促進幼兒發展的載體。區域環境創設的過程,是幼兒與教師共同參與合作的過程。區域環境的教育性不僅蘊含于環境之中,而且蘊含于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由單純的傾聽者變成了參與者,有利于培養其任務意識,有目的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討論決策的能力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幼兒自主性的形成。
    二、課題研究的核心概念鑒定
    區域活動:區域活動源自于開放的教育理念,是以個別化學習為前提,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由教師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活動場地、材料、玩具和學具等,讓幼兒自由選擇活動內容,通過操作、擺弄、發現、討論、拼搭等活動來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教育形式,是近年來幼兒園廣泛采用的一種活動形式。
    環境創設
    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是指以促進幼兒主動發展為目標的,在幼兒、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下,對幼兒的活動環境進行改造、影響、美化和積極利用,使之更加適合幼兒成長的一個動態發展的活動過程。主要包括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面。物質環境包括活動室物質條件與設施,精神環境指教師和幼兒之間所構成的教育氛圍及人際關系。
    三、國內外有關研究現狀
   (一)國內有關區域活動中環境創設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并形成了共識:
    一是區域活動應突破傳統教育中幼兒處于被動、靜止狀態的局面。教師不是把知識直接告訴幼兒,讓幼兒被動地、靜止地去接受,而是通過教師和幼兒共同設計、提供可供幼兒操作的材料,特別是各種活動材料,讓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得到發展。
    不少幼兒園將區域活動的創設作為班級環境布置的有效方式,通過整合原有的教育資源,創設了讓幼兒看得見、摸得著、便于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地進行自主活動的開放性的區域環境。
設置區域時,還要考慮到場地的安全性,區域之間不要相互干擾,保證光線、色彩、溫度、濕度、通風等條件。
    二是教師在活動中要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做幼兒活動的真正的觀察者、引導者、合作者。不斷為幼兒提供更為適合于他們年齡特點、興趣特點、引導他們進一步激發其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望、促進他們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活動環境。
    三是在區域活動中,要將收集材料和創設環境的過程作為幼兒學習的過程,要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和孩子一起布置,應給幼兒自主選擇和使用材料、給予孩子出錯的權利。
    此外,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的 秦元東 博士 和王春燕 博士,一起合作主持了浙江省教育廳2005年度的科研課題“幼兒園區域活動研究,一種生態學視角”,針對傳統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生態式區域活動”的概念,觸及“區域活動和集體活動之間的積極互動關系”“區域活動和社區之間的關系”,“區域活動和家庭之間的關系”“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策略”“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對幼兒園課程設置提出的挑戰”“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各區域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問題。
   (二)國外有關區域活動中環境創設
    1、蒙氏教育中,有關環境創設的理論認為:區域環境能傳達一定的教育信息,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使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情緒、能力上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區域活動的設置及材料的選擇,各年齡段都有不同的側重點。蒙臺梭利主張為兒童提供“有準備的環境”,讓他們通過與有準備的環境相互作用,進行自發的主動學習,得到發展。
    2、日本各都、道、府、縣的教育課程研究協議會就“物質的、空間的環境創設”展開了以下幾方面的研究:
    一是如何設置物質的、空間的環境,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各種游戲活動,并體驗游戲的樂趣。
    二是如何設置物質的、空間的環境,讓幼兒親近身邊的動植物,懂得珍重愛護生命。
    三是如何設置物質的、空間的環境,讓幼兒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等,通過音樂、繪畫、制作等形式自由地表現出來。
    四是如何設置物質的、空間的環境,讓幼兒掌握幼兒園的基本生活方式,并學會整理身邊的物品。
    四、課題研究目標
   (一)在我園現有區域活動中環境創設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本地自然資源,發揮地域特色,探索區域活動中環境創設與幼兒活動行為的內在聯系。從活動區的空間布局、時間安排、材料投放等方面研究幼兒積極性行為產生的條件。
   (二)研究良好的人文環境(包括平等、尊重、和諧、溫馨等)在區域活動中對幼兒的社會參與性、合作性、創新性與持續性發展的影響。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操作原則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如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置適合不同年齡段、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的活動區域,體現合理、開放、寬松的教育理念,使幼兒獲得充分、和諧發展。
    2、如何合理地投放材料,體現地域文化(包括蒙族文化及蒙漢文化的大融合)及園本特色。
    3、區域活動中教師角色的定位。教師在幼兒活動中作為觀察者、組織者和協助者,其角色地位隨不同情況而轉換,怎樣隨機而變,處理好幼兒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系,使幼兒在尊重、信任、鼓勵的愉悅環境下活動。
    4、如何引導教師克服區域環境創設過程中在目標上的盲目性及對環境認識的片面性。
    (1)對環境創設要實現什么目標,每個區角每種材料具有哪些教育價值,心中無數。
    (2)較少考慮幼兒當前水平與興趣,無法對孩子的學前需要在環境上做出有效的、相應的應答。
    (3)把環境創設僅僅理解為“小小的物理環境”,而忽視人文環境的創設。
    (二)課題研究的實施原則
    課題在實施和研究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目的性原則
    區域活動中環境的創設要圍繞教育目標及幼兒各年齡段發展目標、根據主題活動、季節特征及班級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充分發揮其教育作用。
    2、參與性原則
    區域環境是為幼兒創設的,其內容、形式應為幼兒所接受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3、安全性原則
    區域環境首先要保障幼兒安全,環境布局應注意物品、材料的擺放位置,質地無毒、可靠。
    4、開放性原則
    區域活動中環境創設,不僅要考慮園內的區域環境,還應重視園外環境的各要素,如家庭、社區等,兩者有機結合,協同一致地對幼兒施加影響。
    5、適宜性原則
    幼兒正處在身體、智力迅速發展以及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有多方面的發展需要,環境創設應與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發展需要相適應。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步驟
    (一)研究方法。本課題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區域活動及幼兒園環境創設方面的文獻資料,并進行整理、分析、供研究參考,以保證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前瞻性。
    2、調查法。通過觀察、座談、問卷等方法把握研究動態,收集事實材料,為課題研究提供實踐依據。
    3、行動研究法。即通過對各班區域活動組織情況的觀察、記錄,發現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然后制定措施,有針對性地調整教育行為,進行觀察分析,不斷總結經驗得出結論并在實踐情境中進一步檢驗這些結論。
    4、總結法。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召開有關研討會、觀摩會等,積極推廣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有效經驗,及時指導做好階段性研究成果的資料積累工作。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
    課題研究的時間: 2007年3月------2009年3月
    課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2007年3月-----2007年4月)課題準備階段
    1、選定課題,成立課題組。
    2、明確分工,通過查閱資料確立課題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
    3、撰寫課題申請報告,對課題進行調研、分析論證,制定課題研究計劃。
    第二階段(2007年5月----2009年1月)課題實施階段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課題實施領導小組,并進行分工,明確各自研究的任務。
    2、組織教師培訓,加強理論學習,深刻了解國內外有關區域活動中環境創設的發展情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3、總結我園在區域活動中環境創設方面所取得的經驗。
    4、組織討論。探討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環境創設的有效策略,形成共識。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創造。
    5、探討如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有效地投放材料,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6、協調幼兒園相關資源,創設各種條件,保證課題順利進行.
    7、定期召開課題研究工作會議,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研討、總結,明確研究目標,理清研究思路,查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8、總結研究經驗,撰寫研究的階段性論文總結。
    第三階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總結階段
    1、撰寫終端性研究報告,結題報告。
    2、整理有關課題研究論文、案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