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活動區既為幼兒提供充分自主活動的條件,同時也為他們創造更多協商、合作、共同解決困難的機會,以培養其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我們進行了有效的探索與研究,總結了一些經驗。
一、確立活動區與幼兒合作能力培養的目標
區域名稱
目 標
結構區
1.能協商建構主題和方案,并按主題分工合作完成搭建任務。
2.不獨占、爭搶玩具,友好地與伙伴搭建。
3.遇到困難與同伴協商解決,能共同使用同類材料,知道謙讓。
美工區
1.能與伙伴分用材料,如油畫棒紙、橡皮泥等。
2.能與伙伴相互交流,共同講述欣賞作品,體驗合作快樂。
閱讀區
1.主動用語言表達情感,愿意與同伴交流溝通。
2.能相互講述圖書內容,交談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注意傾聽他人談話與講述。
角色游戲區
1.能選擇游戲伙伴,會協商確立游戲主題,分配調整角色。
2.能自我控制和調整與伙伴之間的相互行為和關系。
3.實踐和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
音樂表演區
1.能協商分配打擊樂器、表演道具的角色。
2.能協調一致地與同伴一起隨音樂表演、演奏打擊樂器。二、創設有利于合作的環境
一是營造濃厚的合作氛圍。在精神方面,我們給幼兒充分的自由,創設了寬松愉悅的心理環境。讓幼兒萌發合作意識,感受到合作并成功是一種快樂。在物質方面,我們在室內修建了一面供幼兒合作畫畫的瓷磚墻,創設了與同伴共同分享的自帶玩具角,在活動區的墻面上張貼一些體現小朋友合作行為的圖片等。
二是有目的地投放誘發幼兒合作意識的材料。我們在角色扮演區,盡量多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讓幼兒在以物代物的過程中享受更多的協商與合作的機會。另外,在投放材料時還適當地增加一些難度,讓完成任務的過程多出現一些問題,迫使孩子們為了解決問題去協商,去分工與合作。如:美工區的幼兒在制作汽車的過程中,教師故意提供了大小、色彩不同的“車燈”“車輪”,長短不合適的“保險杠”,功能、用法不同的粘貼“工具”,使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增加問題的難度,使孩子們在制作的過程中多一些協商與合作的機會,并使合作成了一種需要,一種必然。
三是建立控制和調整幼兒合作行為的游戲規則。我們圍繞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目標,在與幼兒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對活動區的活動提出了“三不”“三要”的游戲總規則。“三不”:不亂竄,不爭搶獨占玩具,不大聲喧嘩。“三要”:要謙讓,要協商,要有禮貌。在活動中教師認真觀察,及時引導提醒幼兒遵守。再是依據各活動區的不同特點提出具體的要求。如“圖書區”,要求幼兒看什么拿什么,不搶書,不撕書,能與伙伴一同看書,并相互講述交流與分享圖書中的內容。“角色游戲區”要求幼兒能用禮貌言行,能自己選擇游戲伙伴;自行分配調整角色,共同協商處理問題,游戲結束能分工按類整理材料等。
三、選擇有利于提高幼兒合作能力的適宜方法
1.談話討論法。在游戲開始前教師圍繞某一主題組織幼兒展開討論。如教師提出問題:“今天老師在活動區增添了一些新的游戲材料,在圖書區,增添了一些小朋友最喜歡的圖書,如果有三個小朋友都想看同一本圖書怎么辦?在美工區,老師給你們提供了一張需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大畫紙,你們商量一下怎樣才能畫好這幅畫?在結構區增添了一套木制大積木,一個小朋友能又快又好地搭出來嗎?如何來搭建呢?”等等。讓幼兒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圍繞主題分工、合作、協商分配角色后再開展游戲。
2.觀察引導法。在區域游戲時,幼兒有時會對活動失去興趣或不知如何去合作。這時教師應有目的地施以教育影響促使幼兒產生合作行為,在實踐中提高合作能力。如:在美工區中當幼兒面對一張大畫紙不知如何下手時,教師應主動引導幼兒確定繪畫主題,幫助幼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并講述欣賞作品,讓幼兒真正體驗到合作后的快樂。
3.榜樣鼓勵法。在區域游戲中,教師注意觀察每位幼兒的行為表現,講評游戲時,讓幼兒相互欣賞,講述作品的內容,共同分享體驗合作的快樂。對有點滴進步的幼兒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強化反饋機制。如:“這是你們一起完成的,真棒!”“今天你又多了一位朋友。”等等。還可將幼兒在活動中的友好行為編成“故事”或創設情境,讓幼兒來講故事或進行情境表演;當小朋友表現出合作行為時教師用照相機及時拍下“合作的一幕”并展覽。通過這些措施來強化合作行為,使小朋友心理上產生愉悅體驗,為培養合作性,矯治不良習慣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