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敘事研究與案例研究是博客中常見的研究表達方式。由于其具有直接記錄教師教育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受研究規(guī)訓與理論演繹的羈絆相對較少等特點,因此是最適合一線教師經常性、日常性開展研究的最佳方式,也是課題研究、論文寫作的基礎和重要的素材來源,博客上最主要的日志形式。教師一旦養(yǎng)成了寫敘事、做案例的習慣,也就養(yǎng)成了經常性對自己教育教學工作進行觀察、總結和自省的習慣,這對促進教師教育經驗的積累、實踐智慧的生長是非常有益的。
一、教育敘事
1、什么是教育敘事
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fā)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fā)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敘"就是敘述,,“事”就是故事。教育敘事其實是一種敘事化的教育反思。
2、教育敘事的5個特點
a、真實性:敘述的是來自己教育實踐中已經發(fā)生過的教育事件,是真實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虛構的事件。
b、人物性:敘述者既是說故事的人,也是他們自己故事里或別人故事中的角色。
c、情節(jié)性:談論的是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沖突、問題。敘事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jié)、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
d、可讀性:閱讀者可故事情節(jié)中看到教學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用內省、比較的方法去解釋報告中的問題解決。
e、感悟性:敘述作者的體驗或感受。
3、教育敘事的基本框架
問題產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但不必須面面俱到,關鍵在于說明故事發(fā)生有何特別原因和條件。問題發(fā)生的情境:必須有一個鮮明問題或矛盾以及問題產生的具體情境。可以對實際情節(jié)進行選擇,凸現(xiàn)焦點。要有生動的細節(jié)的描寫。描寫一般采取敘議結合,即描敘+分析,描敘夾分析。問題解決結果或效果的描述。主要內容結構:背景、問題、細節(jié)、結果。
4、教育敘事的寫作要求
必須基于真實教學實踐,不能虛構。必須蘊涵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學問題"或意外的"教學沖突"。必須具有情節(jié)性和可讀性。完整情節(jié),突出戲劇性沖突,有人物的語言、內心活動,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不是記流水賬。敘述要具體、生動,講究文筆的清新優(yōu)美。不應該是對活動的籠統(tǒng)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說明,應具體。必須具有典型性,蘊含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啟迪作用。 要有問題性,應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如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教學沖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后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后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要有解決問題的過程、采取的方法措施與效果 。
以"敘述"為主,夾敘夾議。要盡可能地"描寫"教師自己在教學事件發(fā)生時的"心理"狀態(tài),常常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后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等句子。心理描寫是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個人教育思想滲透在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體現(xiàn)教師在"反思"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時顯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個人教育思想。
二、教育教學案例(及課例)
1、什么是教育教學案例
教育教學案例是對包含有解決某些疑難問題,某些原理、方法、策略運用的教育教學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滲透課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現(xiàn)在教育教學理論、方法指導下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和教師教學行為發(fā)生的變化,體現(xiàn)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實踐性經驗,體現(xiàn)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搭起了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2、教學案例的分類和構成:
教育教學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與啟示、案例問題幾部分構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分類。如按校本研究內容分有:培訓案例課堂教學案例學校教育案例校本教研活動案例校本管理案例校本課程開發(fā)區(qū)域校本研究案例。
3、教育教學案例的基本要素
背景。案例事件發(fā)生的環(huán)境和條件。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有關情況: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fā)生是否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或條件。主題。案例主題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觀點。案例必須要有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這個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題是什么,如是說明如何轉變后進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fā)學生思維, 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 。
4、案例事件的撰寫要求
凸顯主題。案例事件要能反映案例主題的某個案例問題。在撰寫案例事件時,根據主題和問題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交代特定的內容。與案例主題和問題有關的環(huán)境、氛圍、人物語言、行為和內心活動要著重寫,還要將某種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工作原則、活動構想蘊含其中。
1)內容要真實
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學實際,是真實情景,不虛構,不杜撰,不夸張,不歪曲。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適當增刪一些細節(jié)、場景等:為了保護正當?shù)碾[私權,可以虛構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注明虛構的部分)。
2)情景要完整
把情景交代清楚,目的是:說明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和條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從而既能設身處地思考案例中的問題,也能擺脫情境的束縛,去探討更深層的問題。要寫出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要有問題的發(fā)生、過程、結果,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jié)。情景要具體,要寫出事件發(fā)生的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環(huán)境、氛圍,人物的語言、行為與心理。
3)取舍要恰當
情景介紹要主次分明,恰當取舍。盡量寫好主要事件,精簡與主題或問題關系不大的內容。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復雜,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為了引發(fā)其他教師的觀點碰撞和思維,也為了便于與其它教師間進行討論交流,可有意選擇經常會出現(xiàn)的、典型的、猶豫不決或導致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中的典型事件。
4)敘述要客觀
寫作教學案例的教師必然有自己的觀點。但在寫作中,只能客觀地介紹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問題,表述觀點,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貶。要讓讀者仔細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對案例事件的描述應是坦率的、中立的,對教師的心理活動、觀念沖突、情感等方面的描寫也應是個觀的。
5)要揭示人物的心理
行為是表面現(xiàn)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案例故事發(fā)展的內在依據。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揭示,向讀者展示,為什么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育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么,執(zhí)教者是怎么想的?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學實錄的地方,好的案例應該能夠發(fā)揮這個特點和優(yōu)勢。
6)撰寫案例基本步驟
①了解教學背景;②觀察教學過程;③課后訪談調查;④資料整理分析;⑤整理撰寫初稿。
6、案例的寫作方法
一是寫自己親自經歷的案例,二是采訪編輯案例。采訪編輯案例是到實地采訪、觀察、收集一些事實、公開發(fā)表的資料和數(shù)據后寫作而成的,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則可以將被采訪者的名字和有關數(shù)據進行掩飾性處理。
7、寫好案例的基本標準
①有鮮明的案例主題。②有清晰的案例背景。③有典型生動的案例事件。④有深入淺出富有啟發(fā)性的案例分析和啟示。⑤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問題。
有些教師教師對敘事和案例的界定有些模糊,兩者之間經常混淆在一起。敘事和案例確實有許多共同的地方,它們都是對典型教育教學事件的觀察、記錄和反思,都具有敘事和分析的成分,都需要有事件的主題、背景、情節(jié)和對事件的理性反思。但嚴格意義上說,我覺得兩者還是有很明顯的區(qū)別的。
1、從結構上講,敘事一般只需要:事件背景+事件描述或者故事背景+事件描述+扼要的理性反思,敘事的反思可以更感性一些,甚至抒情化一些。案例一般必須包括:事件背景+事件描述+事件分析(直接對事件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分析)+案例啟示(在基于事件本身又超越實踐本身的基礎上,作一些普遍意義上的理性反思),當然事件分析與啟示部分融合在一起寫也可以。案例的反思一定要全面深刻,更強調理性。
2、敘事更強調敘述,案例更強調分析。
敘事一般只需要把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fā)生的有意義、有價值的故事記錄下來就可以了。至于理性反思,可以在文中直接表達,但往往是即時而發(fā),三言兩語,可謂點睛之筆,也可在文末單獨成段闡述,也可夾雜在行間,一般都不需要長篇大論。
但案例在敘事的基礎上必須進行理性的反思,案例只是基礎和鋪墊,對案例的分析才是重點,它除了對事件本身的直接評點外,還需要歸納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規(guī)律。從這個意義上講,敘事更生活化,案例更研究化。
3、敘事研究一般只敘述一個故事。但案例研究可以對一個事件進行分析,也可以對同一主題的幾個事件進行分析。也就是說在案例分析中可以同時串聯(lián)幾個事件,然后進行同一主題的分析探究。在案例寫作形式上可以:事件1+分析+事件2+分析+綜合分析;也可以:事件1+事件2+分析。
4、敘事強調事件的完整性,而案例可以是事件中的某個片段,強調局部的完整。
5、敘事中對事件的記錄強調形象生動的描述,需要場景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等,強調情節(jié)的生動、矛盾的沖突、人物形象的刻畫和情感的渲染,其實還是蠻需要些文學功底的。但案例中對事件的記錄可以生動描述,但也可以采用白描手法,甚至用說明的形式,對教學片段的案例分析,采用教學實錄的形式也未嘗不可。(李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