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可信股票配资门户-杠杆投资平台有哪些公司-【东方资本】,配资杠杆是什么,手机如何进行股票开户交易,十倍杠杆最多把本金亏掉吗

    
1 2 3 4 5

幼兒園課程開發的模式與注意事項

    一、幼兒園課程開發的原則
    我國學者在總結、研究國內外課程開發實踐的基礎上,提出課程開發必須考慮兩個基本因素:一是構成課程內容的學問知識的結構、系統和邏輯;一是不同發展階段兒童的認知方式、結構和過程。作為課程內容的知識體系必須考慮到兒童的“認識邏輯”,同時又不能喪失學問知識所具有的嚴密的邏輯性與科學系統性,這就是課程開發所要求的根本原則。在幼兒園課程開發過程中,如何體現這一根本原則?我認為要堅持如下幾個方面:
    1、素質中心。在課程開發史上一直存在著三種主張的爭論:其一是以兒童為中心,強調按照兒童的興趣和需要選擇課程內容;其二是強調以社會為尺度來選擇課程內容,實質是惟社會需要為上;其三是學科中心論,惟知識為上。幼兒園課程開發盡管強調以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基礎,但并非叫兒童中心論”,它主張以幼兒素質發展為中心,將知識、兒童、社會統一起來,系統設計活動內容。
    2、生活化。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區別于小學課程的重要特征之一。生活化是一種開放型的課程觀念,符合學前兒童生命存在、學習與發展的實際。眾所周知,對幼兒來說,生長是首要的。教育離不開生長,不能脫離生活,甚至可以說“生活即教育”。所以,“教育”應使幼兒感到親切、溫暖、充滿人情味,自然輕松。課程生活化要求幼兒園從生活中選取課程內容,把富于教育價值的生活內容納入課程領域,增加教育中的“溫情”和“人文精神”。
    3、活動化。活動化是一種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它以充分調動幼兒主體性為目的,同時靈活性是活動化的必然要求。幼兒園課程的活動化是要從活動角度來探討如何開發課程,但是,“活動化”不等于“活動”,尤其不等于“具體的活動”。活動化的意義不在于說明活動形式是什么,而在于說明活動性的本質。活動性是活動化要達到的目標,它不僅僅表現為活動本身的外部特征,更主要的則是引起學習者內部心理活動——活躍的思維、想像,積極的興趣、動機,高昂的情緒,旺盛的求知欲,主動的態度,創造的需要,等等。
    4、綜合化。幼兒園課程綜合化,既是課程發展的國際趨勢在早期教育領域的表現和反映,更是幼兒身心發展需要以及幼兒園教育性質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人們對客觀規律認識的理論概括。課程綜合化要求以有機整合的教育方式,統整教育內容,發揮課程的綜合功能,實現學習者整體和諧發展的目標。這一原則,是動態的整體教育原理的具體化。
    5、地域化。體現地域的特色是幼兒園課程開發的基本前提。課程地域化要求挖掘地域蘊含的教育資源,從地域的自然、文化和社會特點出發,開發適合幼兒學習的地域素材和活動,以加深幼兒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認識和了解,培養幼兒對地域的感情。課程地域化的過程也就是課程民族化和地方化的過程。
    二、幼兒園課程開發的模式與程序
    課程開發模式是一種概括化的課程設計思路,屬于課程研制方法論的范疇。自課程研究專門化以來,課程學家先后提出了許多不同種類的課程開發的理論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兩種:一種是以目標為中心的理論模式,另一種是以過程為中心的理論模式。
    目標模式是根據課程開發者對學習者行為變化的期望而確定教育目標來進行課程開發的一個程序性框架;它以明確而具體的行為目標為課程開發的中心,突出教育目標在課程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在課程開發史上曾起過積極作用,但目標模式忽視課程的整體結構,輕視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就方法論而言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天看來,有落后于時代的地方。
    過程模式的首要特征是具有開放的設計思路。它認為,學習不是直線的過程,目標和內容不必事先決定,因為在學習過程中,兒童的興趣會隨時改變。其次,它強調教育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獲得求知能力,增進批判能力;教育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而應突出兒童的發展;教育不在于使兒童獲得有用的知識、技能,而在于發展兒童的能力。因此,過程模式的倡導者對目標采取靈活的態度,認為目標只起短暫作用,可以不斷修正。第三,它強調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注重讓學生自己發現、自行探究。第四,它強調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對靈活地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以促進兒童能力的發展。
    過程模式的優點在于重視教育過程,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其局限性在于忽視目標的作用,強調價值的相對性,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容易導致思想混亂。
    上述兩種課程開發的理論模式雖然各有所長,但都有片面性。在分析這兩種理論模式的基礎上,我們從幼兒園課程開發的實際需要出發,提出一種綜合的理論模式。這一模式的顯著特點是將目標與過程緊密結合,將課程開發各個環節有機組合,既注重目標對課程的導向作用,又突出課程開發過程對目標的修正和調節作用,使課程開發成為一個具有反饋機制的多維的滾動系統。其實施程序為:情境分析、主題選擇(知識網)、資料搜集、活動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這六個步驟不一定按直線式進行,可以是一個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過程,前一輪課程實施的結果可以作為后一輪課程開發或修改的依據。
    1、情境分析。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必須對環境以及幼兒背景進行簡要分析,以便能充分利用環境因素,設計出適合幼兒需要的特色課程。
    2、主題選擇。主題由楊b知識網構成,在課程開發中起組織作用,既可用來設計各種教學活動,也可作為教師搜集資料的參考點。主題選擇的過程是—個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幼兒之間相互學習的過程,—個集思廣益的過程。主題選擇既要體現課程目標的要求,又要體現幼兒園的特色,滿足幼兒學習需要。
    3、資料搜集。對與主題有關的資料要一并收集,并在歸類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收集者可以分工協作,盡可能地利用幼兒園和社會現有資料。
    4、活動設計。活動設計要符合課程統整的原則,注意主題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并與課程目標和幼兒園教育目標相配合,兼顧情感、認知、技能三大學習領域;要圍繞幼兒的活動來設計活動程序,合理分配活動時間,有效呈現活動內容。活動設計還應包括教學環境的創設。
    5、課程實施。課程實施就是將課程方案付諸實踐的過程,是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它是課程開發的核心環節和實質性階段。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就是教師通過活動指導幼兒學習,對幼兒產生影響并促進其發展的過程。
    6、課程評價:幼兒園課程評價是確定幼兒園課程價值的過程,也就是確定幼兒園課程實際達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確定幼兒的行為實際發生變化的程度的過程,是幼兒園課程開發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課程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評價所獲得的信息為修訂和改進課程提供依據,是下一輪課程開發的決策基礎。
    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在課程開發前必須明確自己的教育價值觀和教育理念。同時,教師要充分把握幼兒、知識、社會與課程的關系,了解幼兒的興趣要求和能力,熟悉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多元智能的知識框架,了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影響。然后,再按上述過程展開課程開發工作。
    三、幼兒園課程開發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應用綜合模式進行幼兒園課程開發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課程目標的確定。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幼兒園具有不同的教學要求,辦園理念也不同,這直接制約著幼兒園的課程目標。我們認為,面向全體幼兒,全面提高幼兒的基本素質是幼兒園教育的根本目標,因此,我們應搞清楚幼兒基本素質所包含的具體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有機聯系,對幼兒園課程的總目標、階段目標及具體目標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以形成幼兒園課程的目標體系。
    2、主題的選擇與安排。合理的廣度和強度是選擇主題的重要基礎,它直接決定構成主題的知識內容的取舍與組織。“拼盤式”知識網絡,內容雜多,結構松散,往往不能突出主題。一般說來,廣度和強度都比較科學合理的主題,其知識內容之間的聯系是緊密的,且通常能夠使用具有較強統攝力的概念作為選擇和組織知識內容的線索。
    3、活動的設計與組織。良好的活動應該是由目標、內容、環境、材料及方式、方法等活動的基本要素合理組合的、幼兒全身心投入的過程。活動設計與組織的重心不在于活動名稱的新奇、材料的花哨,而在于該活動是否能真正引發幼兒參與的興趣、真正符合幼兒的需要,是否能引發幼兒的操作、探究和體驗,是否能與幼兒已有的經驗建立有效聯系。所以,活動設計的基礎是對幼兒需要和興趣、幼兒原有經驗以及對幼兒現實生活的了解。首先,應根據課程目標進行活動設計,同時兼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活動組織中特別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幼兒生存體驗的獲得與增進,以有助于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其次,應圍繞主題統合各領域的知識進行活動設計,以利于幫助幼兒獲得完整的經驗。設計出來的活動應力求新穎活潑、豐富多彩、具有趣味性,有助于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和提高他們活動的興趣。最后,進行活動設計時應考慮課程資源的特點和幼兒園現有師資、設施、場地以及當地社區的其他條件,要注意充分利用和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
    4、課程實施。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是幼兒個體體驗和探索的過程,它與幼兒的生活經驗融合在一起,以幼兒的自主性學習和實踐性活動為主要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幼兒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更應該是促進者。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知識經驗等方面的優勢,關注幼兒興趣的變化,關注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幫助幼兒及時解決他們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另一方面,要學會從不同角度為幼兒提供學習的條件和資源。事實上,要使課程實施取得預期成效——讓幼兒主動、活潑、生動地參與活動過程,教師在組織及準備方面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從某種意義說,這就更需要教師在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的前提下發揮創造性,同時也更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擴大視野、充實自身。